陈媚婵,女,金华市技师学院1979级钳工专业毕业生。金华市电视台第一代播音员,金华市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、主任播音员。配音、主持、采编的多部电视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大奖。


她,一头及腰黑长发,大大的眼睛如一汪湖水般清澈;身材娇小、柔声细语,总是面带真诚的笑容;以女性独有的细腻、聪慧、坚韧、热情,对待工作、对待每一个人。她就是金华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任女播音员、金华市技师学院优秀毕业生陈媚婵。
陈媚婵的成长颇负“传奇”。当年她读的并不是广电类学校,而是一所普通的技工学校。1979年,高中毕业的陈媚婵考入金华县技工学校 (金华市技师学院前身) 钳工专业,这年是学校创办的第一年,顺理成章,陈媚婵成为第一批学生。 一直在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陈媚婵,其实在高中毕业时就被一家剧团录取,但她还是选择了到技工学校学机械专业。看着眼前顾盼生辉的陈媚婵,笔者始终无法想象娇小的她手拿工具进行錾、削、锯、锉等这些操作的情景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做出此选择?陈媚婵说,崇尚技术是他们家的传统。朴实的外婆因为技术可以养家糊口,看中了当时在木工行已经小有名气的父亲;父亲以精湛的技术和孜孜不倦地技术革新,获得了诸多荣誉,一生都为自己是一名技工而骄傲。因此,父亲极力推荐陈媚婵进入了刚刚成立的技工学校就读。 学技术是件辛苦、枯燥的事情,不会因为性别而有所差别。机械专业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,制图、电工、钳工、车工、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等都有所涉及,陈媚婵深知这一点。课堂上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,不懂就问。实训课也从不马虎,别的同学制作工件能达到的标准,她也要做到,就算手被工具划破,她也会咬牙坚持下来。每次实训课结束,原本白皙细嫩的双手早已沾满了油污。“我非常感谢母校,它如同一座桥,指引我们一步一步走向社会。”陈媚婵如是说。技工学校最早的一批老师都是从企业技术骨干中挑选出来的,教学方式很灵活,教学语言也很生动。他们不仅教理论教技术,更会和学生们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做人做事的经验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毕业前夕,在学校组织的实训考试中,陈媚婵的考题是手工锉出六角螺母。要求按照图样尺寸下坯料,锉削六面体,使两个平行面分别达到尺寸公差要求,并保证各面的垂直度、角度、精度达到标准,基础扎实的陈媚婵, 总分100分她得到了94.6分。 到企业实习是技校学生的必修课程。车间里的车床、铣床、刨床她当年都操作过,甚至企业里最脏最累的翻砂车间她都待过。翻砂车间主要是铸造配件毛坯,然后车工和钳工对毛坯做进一步加工。车间里黑乎乎的沙土一旦进行浇注,铁水蒸发的热气笼罩整个车间。作为实习生的陈媚婵做不了技术性的操作,就跟着师傅做最基础的填砂工作。力气小,一铲子下去没有几粒砂;铲多了,又提不起。即便如此,陈媚婵干得还是很起劲。这段实习经历让她终身受益,师傅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、耐心的指导和宽容的安慰,令她记忆犹新。 谈及当年的学习和实习,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陈媚婵对技术工人的崇拜,她也为自己曾是一名技术工人而自豪。记得最后一学期,学校给学生发放了工作服。一拿到手,班上的10名女生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,在通往水轮机厂的大马路上,大家昂首挺胸,手挽着手走成一排。路上行人羡慕的目光,至今她都难以忘怀。 金华市技师学院最早的校区是由一家工厂的厂房改建而成,位于距离金华市区15公里的南山安地镇。当年学校教学、生活条件非常简陋,学生除了学习,还要挑土建篮球场,挑水、种菜。冬天要洗个热水澡都很难。 尽管硬件条件不尽如人意,但学校团委的活动却是丰富多彩的。团委书记王槐荣老师知人善任,给同学们提供了发挥特长的空间。学校大礼堂也是学生的餐厅,大礼堂舞台一侧五、六平方米的音控室就是校广播室。王老师很放心地将广播室的钥匙交给陈媚婵。就这样,她成为了校播音员,每天中午播报一些学校通知、小文章和音乐等。王老师还鼓励她参加一些晚会的组织策划和主持工作,这又让她对舞台的布置、节目的编排、人员的调配等工作有了初步的接触。第二学年,学校准备选送一个舞蹈节目参加金华团市委组织的文艺汇演。王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陈媚婵。陈媚婵编排的舞蹈是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。当时她没有上,而是选了一位舞蹈功底更好的同学来跳,自己则承担了编舞、道具、服装、造型等工作。然而,演出的前一天,跳舞的同学突发疾病无法登台,陈媚婵顿时懵掉了。这时,王老师鼓励她:“节目不能撤,你参与了舞蹈的所有环节,最合适顶上的人当然非你莫属了。”陈媚婵就这样登上了舞台,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。 对于当初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辛苦的专业学习,陈媚婵没有抱怨,反而说很开心,受益良多。她所在的79级钳工班共有50名学生,陈媚婵是班里年龄最小的。毕业许多年后,许多同学依然称呼她“小妹”。大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,每天同进同出,吃饭睡觉都在一起,两年的技校生活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。现在,他们还会不定期举行同学会,坐下来叙叙旧情,或者到当年的校区走一走,回忆那美好的时光。 时光如白驹过隙,两年技校学习很快就结束了。1981年,陈媚婵被分配进入金华印染厂工作。在一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由于文艺才能突出,她被推选担任了厂团委文艺委员和车间团支部书记。 1984年,在金华印染厂工作了三年多的陈媚婵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—— 新组建的金华电视台公开招聘播音员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陈媚婵参加了招聘考试,通过多轮的面试、试镜等层层选拔,最终从400多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,被金华市电视台录取。 进入电视台后,因为是非科班出身,台里安排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播音员培训班的学习,又送她到浙江电视台实习。理论知识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积累,但能否练成字正腔圆的播音腔是需要自己勤奋地练习。在技校学习练就的韧劲,这时发挥了作用。每天aoe,练习吐字归音;呼吸,进行气息训练。从业多年,很少间断。 金华电视台刚成立时只有五个人,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,播音员既要配音出镜,又要外出采访,编写稿件,制作节目,但这也让陈媚婵成为了“多面手”。1994年4月,陈媚婵和同事创办了金华电视台第一档社会新闻栏目《今晚九点半》。怎样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,怎样让栏目独树一帜,对她而言是不小的挑战。陈媚婵全程参与节目的策划、采编、主持等环节。关注民生热点、传达社情民意是此档节目的宗旨。不少被采访对象或是来反映问题的观众都来自工厂,曾经当过工人的陈媚婵,总能以同理心去倾听。“新闻栏目经常能触碰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,尤其是民生类的社会新闻,怎样将一些社会问题及时传递给政府部门,便于矛盾的有效解决,同理心倾听就非常重要,这是架设在感性通往理性之间的一条桥梁。”有陈媚婵在的调解现场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触即发的冲突,她利用女性的温柔将眼前的矛盾及时化解。
左一为陈媚婵
三十多年来,陈媚婵开创了金华电视台多个“第一”:第一个主持人节目《星期三十分钟》、第一个大型综艺栏目《周末》、第一个即时互动益智类大型栏目《才富大比拼》……主持、播音、策划、导演的新闻、专题、文艺节目及活动有几十个(部)被中央、省级电视台及海外电视台采用,作品曾荣获“星光奖”“兰花奖”、广播电视新闻奖、电视文艺奖等奖项。